法鼓山農禪寺舉辦「《梁皇寶懺》法會」24年以來,為了配合防疫,8/23起首度改為線上全程直播,今年有幸到了城中分會參加線上共修,同樣的經文,相較於以前,有更不一樣的體驗。
以前拜梁皇寶懺,看到的是經文當中佛與尊者向大眾闡釋善惡因果的道理,主要是「止惡行善」。惡,損人不利己,還有可怕的業報,善,可以得來善果,也是成聖的重要一步。
今年法會在卷一的時候就讀到一段印象深刻的經文:「在凡謂之縛,在聖謂之解。縛即是三業,所起之惡。解即是三業,無礙之善。」我不禁想,同樣是三業,為何成了善與惡、解與縛?善惡解縛何來?從這段經文開始,讓我今年拜懺有了不一樣的體驗。
抱持著這樣的問題,隨著法會進行,一步步看著佛陀與尊者開示因果業報的經文。惡業果報的不同,皆由不同的惡行所招致。其實可以觀察到,行惡法的同時,心性因外在的行為而起了改變,成了帶有惡的心,遂與感招到的惡果相應,而招來果報。隨著所行的惡的不同,對心性的影響也不完全一樣,所以果報也非常多種。我想,拜懺的效果,最重要的應該也是轉變內心,心轉了,不論果報為何,便能逢凶化吉,坦然接受因果,也因此減少痛苦。
經文裡面也提到「通達萬法、空有俱明、成就辯才、智慧無礙」這些大成就、大智慧「唯從謹慎、不作眾惡、勤行善業中生。」應該也是一樣的道理,帶著純善的心地,便感招致殊勝的果。
為何行惡呢?凡夫的心,充滿著慾望、執著,想要的很多,而被滿足的想要還會再生出下一個想要,當想要滿足不了時,瞋恚便隨之而起,當貪瞋癡的積累決堤時,個人的就是經文當中的「加害、鞭撻、楚毒」,大群體的就變成了「戰爭、疫病、飢荒」。為何會行善呢?當想要幫助別人時,內心起了慈悲心,或是因為生命中的苦,希望離苦得樂,發起精進心,內心便開始修學善法,與善業相應。
凡夫的人們,內心在善與惡之間流轉,隨著外緣,或起貪瞋癡的心,或起慈悲精進的心,或浮或沉。而諸佛菩薩們,是如何能斷一切惡,達到圓滿的至善境地,不隨外境而轉?如何是善?如何是惡?善惡從何而來?是什麼決定生起的是貪瞋癡還是慈悲心精進心?那個生成惡業的力量的源頭,有辦法找到並且擺平,使這顆的心不再載浮載沉嗎?
帶著這些問題,從卷一到卷十,皈依懺悔、因果業報、禮佛發願,隨著經文檢視自己在生活上眾多的起心動念,審視著自己的過往所承受的不如意,是由什麼樣的錯誤見解形成的心結,所造成的果,經過觀察、調整,也有不少的收穫。然而,那個源頭是什麼呢?暫時還沒找到。期待明年的梁皇寶懺再來繼續精進共修吧!
◎文:城中分會 李源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