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恩護法信眾與照顧關懷長者之身心健康,法鼓山護法總會城中分會特於7月至8月舉辦六場 「長者照顧關懷系列講座」,並於8月9日舉行第四場講座,邀請財團法人台北市立心慈善基金會主任,有資深經驗並服務於萬華龍山老人服務暨日間照顧中心(台北市立心基金會承辦)的林蘭因老師演說,分享主題為「打造一方舒適的照顧空間」。
老師一開始分享自己在年輕的時候,不會在房子裡設想老年照顧所需要的空間規劃,而是只想找個舒適以及順眼的空間(房子)。
而在母親的車禍後發現有許多的不便,例如:使用輔具(輪椅、洗澡椅)的運作範圍,讓原本覺得寬敞又舒適的生活空間,一下子變得很擁擠,而室內空間也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例如:沒有床邊、浴廁扶手、電燈開關太高、沒有防滑止滑的地板......,都會造成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麻煩。
因此老師分享該如何把原本熟悉的環境,打造成一個舒適又好照顧的空間。
首先老師分享日本的一位作家曾野綾子的晚年的美學,「人並非突然變老年,在經歷漫長的歲月後,人才抵達老境。如果如此,在老境之前,很自然地,由自己決定,自己究竟要在何處生活,以及活在何種風景當中。」
透過晚年的美學的句子,引發我們未來想要做什麼樣的生活,以及想要獲得怎樣的服務、生活協助(自力支援),來過一個身、心、靈都能滿足的生活。之後說明人的生命歷程分為幾個階段:
1. 健康期、障礙期、臥床期(不動症候群風險)
2. 個別時期的特徵是-生活可自理、需要他人提供照顧、協助程度
3. 經歷障礙期-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
而在老年所引起的機能變化,老師也一一的列出,使我們清楚的了解有哪些是退化的特徵,例如:
● 視力退化
● 色彩辨識力
● 胃酸減少
● 關節退化萎縮
● 腦的機能退化
● 聽力與平衡感覺退化
● 嗅覺退化
● 肺功能退化
● 運動時心跳減少
● 腎機能退化
● 筋骨力退化
這樣的機能變化,會間接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而在健康的狀態轉變成需要他人來協助時,有幾點需要來注意的。例如:
1. 食
2. 醫
3. 住
a. 無障礙空間
b. 行動輔具
4. 行
5. 育樂
6. 經濟安全
老師分享即便年老了,也盡量不要宅在家裡,要透過互動(多樣化活動安排、與社會鄰友有互動),來減緩老化的現象,持續過著健康的生活。
而行動不方便時,要去接受它(使用輔具),否則弄巧成拙(跌倒),會導致更麻煩的事情發生。
居家環境的硬體設施雖重要,但是有其限制,照顧者必須隨著被照顧者的能力來做調整。其中,照顧者的支持,則是被照顧者很重要的安全感來源,因為熟悉的環境有所改變,會使被照顧者產生不安。
無障礙空間的改造,主要是讓被照顧者能夠靠著自己的力量來行動,但是要去了解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需求,這樣才不會因為這些設施而障礙其中一方,而造成另一種不便。
那該如何來打照成一個家裡有愛而無礙的空間呢?老師分享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居住:
● 起居空間(床邊扶手、照明、減少室內地板高低落差、家具可在角墊上橡皮吸盤以增加穩定性)
● 用餐空間(卸除雜物避免跌倒)
● 廚房空間(防滑地磚、附有輪子的推車以搬運食物、流理臺高度)
● 衛浴空間(洗澡椅、開門式浴缸、洗臉台扶手、馬桶扶手、防滑地磚、門檻高低、熱水水管應有隔熱絕緣)
● 走道樓梯間(自動感應照明、扶手)、壁癌處理、止滑地板、止滑帶、勿放雜物
● 門口空間(防滑止滑、門檻降低、充足亮度、放置換鞋座椅、輪椅進出寬度、把手型門鎖)
2. 生活:生活陪伴、照顧
3. 心理:穩定老人生活的家庭氣氛
4. 加值:外部的多樣化社區生活場景、服務內容_生活場域的延伸(社區融合)
老師分享這些該注意的幾項要點,並提供有關於居家照顧的知識,讓前來聆聽講座的人都受益良多。
而課程的尾聲,我們一起聆聽聖嚴師父的開示【實踐人間淨土從心做起】,了解到眾生的心清淨,行為則就清淨,而行為的清淨就能影響周遭所處的環境清淨,這樣就能看見人間淨土的出現。最後由法師來帶領大眾迴向,讓今日的課程畫下句點。
◎圖文提供:法鼓山護法總會城中分會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