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活動短波】文山分會~啟用系列講座~禪悅人生

文山分會啟用系列講座,首場11月1日邀請護法總會許仁壽副總會長分享:「禪悅人生」。

許副總會長強調,常見一般人將工作、生活,和修行區隔得涇渭分明,實在很可惜,我們應該要將學佛修行用在工作和生活上。十多年前,讀了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所著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深受啟發。克里斯汀生教授眼見許多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向命運妥協:接受不喜歡的工作、犧牲家庭生活,甚至做出有違倫理的決定,因此在這本書中,克里斯汀生教授提出了三個忠告:
一、樂在工作
二、家庭生活要幸福
三、誠信正直的人生觀

許副總會長認為他的忠告和我們學佛的目的有異曲同工之妙。許副總會長因此將今天分享的大綱訂為:
一、生活要快樂
二、生命有意義
三、生死皆自在

首先,生活要快樂:快樂分為物質上和精神上。如果一味追求物質上的快樂,就必須持續投入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沒有盡頭。其實物質都是內在的反射,如果耽溺於外在現象,只會徒增羨慕或是嫉妒等情緒,導致不快樂。我們應該要拿回發球權和自主權,誠實的接受人的差異,例如財富有富貴貧窮之分;然而人也有平等之處,例如每個人一天都有24小時。外在乃由因緣促成,如果能由自己作主,不是外在現象說了算,而是我說了算,做到:從差異中找到平等,在平等的基礎上創造差異,並且在空性中體會,便能找到生活的快樂。

其次,生命有意義:要問自己這一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許副總會長以自己的求學過程為例,曾經以為努力用功金榜題名的目的是為了光宗耀祖。然而,這些真的是自己追求的生命的意義嗎?如果把生命的意義建構在別人的肯定和掌聲上,是操之在人,很容易陷入主觀和分別心,主觀很容易貼上標籤;而分別心容易落入二分法的窠臼。

三者,生死皆自在:談到佛教徒的生死觀,前提是三世因果與輪迴。佛教認為現世只是無窮過去到無盡未來中的一點。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對生死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恐懼。師父在教淨土法門時開示,佛教認為人過世之後,是依四種原則決定他的去處:隨重往生、隨習往生、隨念往生、隨願往生。

最後,許副總會長分享先選定人生的終點,然後以終點為目標,思考自己要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目標與方向明確了,生命有意義,生活自然快樂,而生死自在就在其中。


◎文:何釐琦
◎圖:吳金城、李道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