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活動短波】新店分會 「培福有福」系列講座~「淺談奉獻利他與正向心理」

陽光和煦的9月,法鼓山新店分會迎來了疫情趨緩後的第一場【培福有福】講座,並邀請到法鼓文理學院的 郭文正主任擔任這次的講師。

一早,義工菩薩們便井然有序的來到分會,各就各位的開始為今天的活動展開各項工作,中午過後,參加講座的菩薩們陸續來報到。值此疫情期間,大家都自發性的配合義工菩薩量額溫及戴口罩的要求。隔著一層口罩看似是拉開了彼此的距離,但在口罩之下,卻是彼此護念的心意。

講座一開始,講師以『人間菩薩來,義工樂開懷』為主題來破題,並順著這個主軸展開今天的講座。


何謂人間菩薩?講師藉由在祈願觀音殿的石子,來說明當大眾齊心一起完成一件事,就能從中得到共同的參與及成就感,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悲智和敬」

藉由與大眾分享法鼓文理學院的校訓「悲智和敬」,來說明在做義工的當下便是修行,便是在落實心靈環保。行善的當下就是菩薩。聖嚴法師曾特別強調《和》是與人為善,是我與人和,而不是人與我和。


「當義工的正確心態」

在聖嚴法師的開示中提到,義工是志願來為大眾服務,沒有高低、上下之分,一切都是平等的。所以又稱為萬行菩薩。所以義工的心態是,需要人做而沒有人做的事,我們撿起來做,再過程中體驗到謙卑、柔軟,這就是義工應該有的心態。

修行本身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蕪》是指雜草,是藉由做義工的過程去發現每個人本身不需要有的習性(習氣),在修行的過程中讓它慢慢變小,並留下《菁》華的部分,經由慢慢的淬煉留下後自然會發光,也就是不必透過言語說明,他人自然就會看到並感受到你這個人的品質。也就慢慢做到提升人的品質。


大家也透過「大堂分享」的小組分享,觀察自己的本來面目。

在精彩的大堂分享後,講師接著分享「從 I 到 ME 到 WE 」。

從原本只看到自己,慢慢的看到他人,並體會到有些事是需要團體一起來完成。這是一段覺知的旅程,無論此時你處在那個位置,只要你確定自己是在一個正向的地方,一定可以慢慢走到彩虹的那一端,也請不要忘了你最初想要去的那片海闊天空。


什麼是幸福感?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不執著於人生的苦,在看見苦的同時也看到讓你快樂的部分。了解生活中並沒有如你所想的有那麼多的衝突與波折,如同金剛經所說 《應無所住》 ,了解生活中的逆境是自然的,讓自己的內心不因執著而苦,就能感受到幸福。

同時講師提到了FLOW:心流的概念。意即在投入的過程中,忘掉時間感,進而達到一種內心的平靜平和。一如孔子所說的《廢寢忘食》 。在做義工的當下專心的體會藉由大家一起的參與,得到所謂的意義感與和諧感,在過程中感受到自我的生命更加豐富,並肯定自我的價值,進而得到成就感與幸福感。


在過程中,了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偏好,並時時看到心中那個《我》是不是又跑出來。講師更進一步闡述身為義工,當提起《善待》他人的心,意即當他人待我不好時,我未必要待他不好。提醒自己不起嗔恨心。


以開放的態度同理他人。心中要知道改變是需要時間,從錯誤中去學習,把好與壞的分別拿掉。不刻意去究責,也就是不刻意的去怪罪任何人。理解人在受苦的當下,其實是需要更多對人的支持與同理。在支持與同理的過程,自然會傳達出善意。不如從《試著了解》及,《陪伴》開始做看看吧!


講師又「人生的五章」來說明如何放開胸懷。義工本身就是一種禪修。藉由體驗身心的合一,經由心念的專注與清楚讓步調慢下來,進而看到自己的內心。原來許多時候都是因為自己的習氣,讓自己一再重複同樣的錯誤。


人生的街,是生命的軌跡

街上的洞,是自我的習性


以幸福的四大法門:道愛、道歉、道謝、道別,來進一步說明義工須學習的胸懷。學習讓自己的心量變大,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存在。在欣賞自己的當下,也慢慢的學會欣賞他人。如同今天能齊聚一堂,也要感謝所有的因緣,包含默默付出的義工以及坐在這裡的各位。


最後講師再次勉勵大家,修行本身是一個去蕪存菁的過程。《蕪》是指雜草,是藉由做義工的過程去發現每個人本身不需要有的習性(習氣),在修行的過程中讓它慢慢變小,並留下《菁》華的部分,經由慢慢的淬煉留下後自然會發光,也就是不必透過言語說明,他人自然就會看到並感受到你這個人的品質。也就慢慢做到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


活動進入尾聲,參與的菩薩們的臉上帶著些許的不捨,但臉上有著淡淡的微笑。今天這場講座在講師輕鬆愉快的帶領下,相信大家對義工的心態與正向思維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時在小組討論中也分享到其他學員不同的故事,真是一場收穫滿滿的幸福之旅。也期盼大家能帶著這份歡喜心回到每天的生活中。

◎文:孫培莘
◎圖:新店分會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