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僧伽大學教務長常啟法師於10月11日蒞臨林口分會,與信眾分享《維摩詰經》的智慧與生命實踐。聖嚴師父曾說,人間淨土的實現在於人心的淨化,而人心的淨化首重教育及理念的傳達。法鼓山創辦人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係源於《維摩詰經》,常啟法師生動活潑的講述,更深具意義!引領信眾回到根本,再出發走師父的路。
於經典的閱讀,常啟法師以多年的精研心得,為大眾指引出理解《維摩詰經》的三個主軸:菩薩道、淨土、不二。此外,法師強調將線性思惟反轉,則閱讀此經書將愈讀愈歡喜!此部經典的特色,在於將對立的文字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並以維摩詰長者為主角,現居士身來說法-「雖明世典,常樂佛法」、「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在在說明了居士的梵行之樂。
主軸一的「菩薩道」,係以菩提心取代小乘的出離心,厭離而不出離。常啟法師以東方的臭豆腐及西方的藍起士為例,勉勵大眾應拿掉有色眼鏡,才能滅除自我中心的執著,轉化成以他人為中心的生命實踐。奠基於主軸一的菩薩道,則開展出主軸二,為眾生而建「淨土」。常啟法師道出刻於法鼓山山徽石背面的碑文-「莊嚴十方國土,成熟大千眾生」,此即為由外而內、再由內而外的心法,以佛法感化自己、再以行為感動他人的淨土建立四法則:心淨、行淨、眾生淨、國土淨。心淨係以「心靈環保」為理念,強調心、物互為緣起,歷經初機智慧、無盡福田、圓熟智慧的自行、益他、自他不二之淨土行13階位,因而由心淨能成就國土淨。再由主軸二的淨土,開展出主軸三的「不二」,此為整部《維摩詰經》的精神。「不二」亦即「禪」,即二而不二,便能將對立轉化為和諧。禪亦即智慧與慈悲的總合,強調以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心中經常保持不二的平等心,則有安定感,因而可得到禪悅。
常啟法師對《維摩詰經》深入淺出的解說,使大眾更認識法鼓山的理念及實踐方法。最後,法師期勉大家都是「出家人」-出離煩惱之家的人。能夠摘下有色眼鏡,才能契入不二的境界,時時處在不執著於兩者對立的自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