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分會長者關懷照顧講座第二場座談於7月31日展開,特邀請辜琮瑜老師分享主題為患者與照顧者的情緒管理。
辜老師首先指出,無論輕重,無論投入深淺,一旦進入照顧者模式便開始會產生種種情緒與照顧負擔。由於角色不同,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有各自需要面對的各種問題與各種壓力,因此我們關懷的對象不應只是侷限在被照顧者,照顧者同樣也是需要被關懷並給予協助。
由於情緒並非來自單一源頭,情緒是需要透過整合的觀察與覺照,才能對應需求並進而尋找對治的方法。對於病患以及照顧者的情緒,我們可以透過對話來詮釋並由現象來觀察。我們對自己的情緒了解可以觀察可以看到,但是對於病患或者是長輩我們可以透過對話來詮釋跟理解。辜老師以智力退化至兩歲無法像平常那樣溝通的阿嬤為例,當你碰到無法言語無法像平常那樣溝通的長輩或患者,我們可以試著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肢體語言、用過去對方所熟悉的方式,用我們能所運用到的各種方式來和對方對話,透過這樣的過程去感知他的情緒,這個感知就是詮釋的過程。
會上辜老師並對情緒本身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同時穿插各式圖表協助聽眾對情緒本身有比較細緻的了解。在我們對情緒做觀察時有兩個重點,觀察一是情緒有強弱,觀察二是情緒有類別。當情緒來的時候我們要能夠清楚察覺是哪種情緒。在我們對情緒有了強弱與類別的細緻了解後,才能用不同的方式去對治它。
至於面對情緒的處理,我們該用哪些方法?辜老師提醒我們,管控不是一個好的情緒處理方法,情緒是需要被關懷跟梳理的。當情緒太強烈讓我們當下無法面對時,我們可以先背對,不要急著馬上處理,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讓自己的情緒可以出來,情緒出得來才可以慢慢處理。當我們沒辦法自己消融情緒的時候我們必須尋求外部協助,可以找人談,可以尋求支持系統。
至於如何在情緒變動中安定下來,我們可以透過聽音樂、運動、旅遊、傾訴,可以走進大自然、做自己喜歡的事,可以全然的放鬆跟休息。一般的宗教可透過祈禱跟靜坐,對禪修或是佛教徒來講可以透過觀想、數息觀、不淨觀、念佛觀讓我們的心慢慢地沉靜下來,另外我們也可將禮拜、持名、念佛、讀經、持咒等這些我們現在會的方法運用在實際上照顧時碰到的困境。辜老師提醒我們,學佛千日用在照顧,平常我們學的東西就要把它拿出來實踐它、練習它,要將佛法運用在照顧,照顧自己的心、照顧自己的情緒、照顧身邊他人的情緒。在尋求外在系統的支持方面,除了社群網路的連結,面對我們高齡、超高齡社會政府也有醫療、長照機構等單位來為我們提供協助,我們的情緒壓力也可以因此而降下來。
整場講座會在辜老師完整細膩的解說下使我們對於情緒本身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也使我們明白患者與照顧者的情緒都需要被關懷和照顧,同時辜老師對於情緒的處理更給予明確的方向並提供各種實用有效的練習辦法,除此之外辜老師更提醒我們要能夠將過去學佛時所學到的各種方法運用到生活裡。這講座會讓我們不論是在知識上面或是實際運用上都獲益匪淺,在此衷心感謝法鼓山護法總會舉辦此一系列的講座會,也衷心感謝辜老師殷勤懇切內容豐富精采的演說。
講座會最後由演期法師、演根法師帶領大眾進行各種動作的練習,演期法師並且叮囑大眾,在照顧他人之前要先學會照顧自己,讓自己有一個心靈的空間,並且記得做定課。最後並由法師帶領大眾做迴向。
◎文:葉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