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恩護法信眾與照顧關懷長者之身心健康,法鼓山護法總會城中分會特於7月至8月舉辦六場 「長者照顧關懷系列講座」,並於8月1日舉行第三場講座,邀請對老人專科及身心障礙有資深經驗並服務於財團法人天主教白永恩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社工督導蘇興中老師演說,分享主題為「照顧者的照顧需求與如何尋找資源」,現場有來自四方共近70人參與講座。
蘇老師說明「照顧者」的意義,有學者將之定義為「擔負照顧病患的工作,包括日常活動,滿足其在生理、心理及社會上的各種需求的人。」,而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將家庭照顧者定義為:「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是提供照顧給因年老、疾病、身心障礙或意外等失去自理能力的家人,就是『家庭照顧者』」。即:日常生活中病患身邊的「主要照顧者」,其身份可能是家人、非家人及外籍看護工 。另「多重照顧者」常見態樣則屬生活周遭需照顧長輩、子女的中年人,其中又以背負照顧婆家長輩、娘家父母及幼小子女責任的女性照顧者,讓人喘不過氣與心疼。蘇老師語重心長提醒:你、我、曾經、未來都會是照顧者,也間接點出這是一堂與你我休戚與共,值得好好學習的功課(包含了知識面、技術面及態度面等學習面向)。
依照顧樣態,可區分:【父母或長輩對幼兒的照顧】、【祖父母對孫輩的隔代照顧】、【對身心障礙者的身障照顧】、【對失能者的失能照顧】、【老人照顧老老人的老老照顧】…等類型。而身障父母照顧早衰的唐氏症子女(雙老照顧)、姐姐的願望:不期待自己把妹妹照顧得很好很好,只要求自己能夠陪她走得久(手足照顧)…等,皆是常見且讓人感到不勝唏噓的真實案例。
承上所述,據家總統計資料顯示,家庭照顧者因照顧壓力與負荷,致身體產生病痛,心理變得憂鬱、挫折、委屈、孤單,工作受到影響甚而社交趨於孤立,且經濟收入減少,家庭成員易因照顧意見分歧而關係不睦,實令人感到無奈;又通常照顧者認為家醜不可外揚的關念,而羞於吐露困難或向外求救的情形,實乃更令人感到憂心。因此,該會提供「照顧者壓力自我測試」量表及「高風險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供檢測其壓力負荷,期能預防與避免憾事發生。
家總調查發現,國內家庭照顧者所面對的十大困境(需求)依序為:沒有照顧替手、辛苦不被肯定、溝通不良、經濟壓力、如何選擇照顧機構、對資源的陌生、照顧負荷、不知道自己的照顧是否正確、不知如何處理被照顧者的情緒或疾病問題、情緒困擾調適不良等。
身為男性的蘇老師以自己替病母洗澡,而發現母親背部大塊肉瘤後痛哭流涕為例,道盡母愛的偉大,及為人子女難以回報的父母養育重恩。並提醒家庭成員中經濟狀況較好者,若未實際參與患者的照顧行動,切勿對實際照顧者頤指氣使,並期勉患者家屬感恩照顧者的辛苦付出,說聲謝謝、給予適度的肢體擁抱,都是一種肯定、鼓勵與支持。
蘇老師教大家減輕照顧壓力,可善用政府資源之長照「4包錢」,一:.照顧與專業服務,二:輔具與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三:交通接送服務,四:喘息服務。並以影片讓聽眾瞭解居家服務員提供家庭照顧者的支持與喘息服務;又指出好的長機構係提供「適當性」照顧為主,而非「依賴性」的照顧方式,以避免患者逐漸失能;且病患托付機構之地點應盡量離家近且交通方便,俾利家屬的探視與關懷,方可避免患者產生被遺棄感。
最後,以聖嚴法師的大法鼓影片開示分享「如何做到智慧觀照己慈悲對人」,期能以己心比人心,用同理、尊重、了解、觀察並慈悲對人,惟應注意:慈悲不是縱容、溺愛,需以智慧的方式處理。這一場講座,除了讓參加講座的菩薩對家庭照顧者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更能將所聽聞用來照顧家中寶,及關懷身邊的長者,受益者眾。
◎文:陳慧琪
◎圖:王世靚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