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舉辦了第6場「培福有福」系列講座:「人人是貴人」,主講人是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當天匯聚了170多位菩薩前來聆聽,法師演講幽默風趣,表情生動,聽眾們不時哄堂大笑,全場氣氛熱絡專注。
法師首先說明,每個人自己一天當中都會遇到3種他人:喜歡的人(親)、不喜歡的人(怨)、和無關係的人。親和怨是「近」的,無關係則是「遠」的。法師建議大家宜練習做到「怨親平等」和「遠近平等」,甚至進一步做到「自他平等」。
怨和親,宜跳脫一般的定義,怨家很可能促成自己的出離心,使自己有所突破,更加精進修行。法師做如此詮釋時,一位聽眾問道:「雖然知道道理,但實際上因怨家而受委屈時,還是很難不起煩惱,請問怎麼辦呢?」法師回答:第一要「轉心」,一般人都用「習氣」和他人互動,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改用「願力」來處理人、事、物,遇到逆境時,不妨「轉心」,想想這是自己成長的機會,如此才能跳出煩惱的輪迴。第二要「轉知見」,了解人有煩惱是因為有自我中心,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角色,很可能隨時遭受不同背景或領域的人的責難或非議,這樣的知見可以幫助自己對逆境一笑置之。
法師強調「我」是由「我見」和「我愛」組成的,一般人遇到「合我意的」,就開心,而遇到「不合我意的」,就討厭。這就是煩惱的根源。至於如何對治,法師指出了4個步驟: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和自我消融。到了自我消融的階段,才能真正消除煩惱。
自我的優點,雖然讓自己發揮所長,但也可能帶來困擾。法師以自身的「耳根較利」為例,說明自己曾被兩隻聒噪的鸚鵡,吵得不堪其擾,後來法師運用方法(轉心、轉知見),才和鸚鵡的叫聲和平共處。在過程中,法師了解同樣環境的其他法師們,並未聽到鸚鵡的叫聲,更談不上受其困擾,法師因而清楚自己的「耳根利」,是個人的「報身」所致。同樣的「境」,有人會起煩惱,有人則無所謂。現在的「果」,一定起源於過去的「因」。我們現在對「果」所做的反應,是新的「因」,又種下了未來的「果」,此即所謂「因果同時」。因此,當我們感到「不順遂」時,宜明白這是自己過去種下了「因」」,現在不妨心平氣和地接受它。
果賢法師接著說明,人的生活分為4種:1. 日常生活 ---守戒的人,2. 宗教生活---修定的人,3. 覺悟生活---智慧的人,4. 解脫生活---「能所雙亡」、解脫的人。我們宜精進修行從第一種生活進步到第四種生活。
另外,法師希望大眾留意做到修行的「質變」,而非「量變」,譬如原來吝嗇的人開始行佈施,或者不善說話的人開始行「愛語」,即是「質變」。法師還強調,只有人可以修行,因為人有3個特點:1. 有記憶思考 2. 自制梵行3. 能精進用功。 我們要好好把握這個人身,在生活中隨時用心、練心。
最後,法師提醒大眾---「練身」要適度,因為我們習慣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可能流於追求色身的舒適。「練身要適度」,法師講演終場前的提醒,是我們宜自我檢視的睿智建言。
新店分會「培福有福」系列講座,到此圓滿告一段落。感謝護法總會精心安排6場精采生動的講座,參與的聽眾們咸感獲益良多,對生活的實際運用有莫大的提昇作用。
◎文:莊如琬
◎圖:新店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