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感恩護法信眾與照顧關懷長者之身心健康,法鼓山護法總會城中分會特於7月至8月舉辦六場 「長者照顧關懷系列講座」,第一場講座於7月17日展開,邀請台北慈濟醫院失能服務中心主任李嘉富醫師演說,分享主題為「預防失智,我們一起這麼做」,現場有來自四方共100多人參與講座。
李醫師說明「失智症」並非單純正常老化或記憶減退,而是一種大腦功能喪失的疾病。讓我們瞭解到,當身邊的親友開始出現情緒困擾、妄想、幻覺等干擾行為,可能即是失智的前兆,病狀嚴重時會影響其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導致日常生活功能無法正常運作;且易導致逐漸喪失自我照顧的功能,生活需要他人照顧才得以進行。
為辨別正常老化、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及失智症的不同,李醫師以表格化的方式條列並活潑舉例其間的差別,輕鬆地讓聽眾易於清楚理解。並提醒:中風、酗酒及憂鬱症患者皆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惟如因營養失調、腦部腫瘤、腦部創傷、新陳代謝異常、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毒……等特定原因所造成的失智症,經過治療後則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健康。
李醫師並簡單地依發生原因之不同,介紹了血管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及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常見的失智症類型。
在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持續增加的台灣,失智症人口也快速攀升。由於失智症的症狀並非同時一起發生,而是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慢慢地出現,初期若非特別留意,很容易被認為一般老化而延誤就醫。因此,當家中長輩變得弄不清楚過去、現在與未來,沒有時間與空間概念,找不到回家的路、語言表達有問題、判斷力變差、警覺力降低或其個性急遽改變(疑心病重、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等)警訊顯現且不只一個症狀時,就要趕快帶長輩去醫院就醫。
李醫師溫馨地叮嚀關心失智症的義工朋友及患者家屬,失智症者雖然失去了許多記憶,但長年累積的經驗及能力並未完全消失,尤其是喜怒哀樂等情感俱在,可以和常人一樣享受心情、感情與愛情;應注意不要把焦點放在他失去的部分,多發現他的潛在能力,設法繼續維持他的生活方式及習慣。其實,患者是最先感受自己「不對勁」的人,最痛苦、難過的也往往是患者本人,而否認自己的失智,往往係釋出於悲傷及無奈的防衛反應,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失智症者的心情,讓我們以感恩、尊重、愛、支持與撫慰來陪伴身旁的失智症患者。
避免罹患失智症,李醫師教大家力行健康吃、安心睡(早睡早起、該專注的時候要專注,該放鬆的時候要放鬆)、用心讀(終身學習)、快樂做(心靈環保)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保持身體健康,並要勤運動、多動腦、維持良好的人際互動,方得以歡喜迎接高齡生活。
這一場講座,除了讓參加講座的菩薩對失智症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更能將所聽聞用來照顧家中寶,及關懷身邊的長者,受益者眾。
◎文:陳慧琪 ◎圖:王世靚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