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管理學遇到佛法
由護法總會所規劃的悦衆成長營課程於2019年7/19~21在法鼓山舉行,邀請到同時為法鼓山義工的張允雄及現任林口副召陳崑榮菩薩,透過其企業管理的專業及實務經驗,以心靈環保為主軸,心五四運動為方法,鼓勵團隊成員面對問題時能正面解讀,逆向思考,得以凝聚團隊向心力,建立團隊的士氣。以下為個人此次受課的心得分享:
一、化阻力為助力:當個人的身心不安,必是受「貪嗔癡慢疑」等五毒入侵。尤其身為執事悦衆,若因負面想法產生了煩惱又無法察覺時,此時倘地區核心悦衆菩薩未能及時關懷時,不僅受創者身心不安,更有可能妨礙到家庭及事業,甚至起了退心,在地區,經常能看到這種情形。透過課程及體驗活動,了解應學習同理並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透過尋求共同目標而找到交集點,將危機化為轉機。
二,佛法與管理學的融合:佛法講的是超越相對的層次,或許一下子要進入到超越層次是困難的,且大多數的人對於堅澀的佛法可能覺得礙難窒懂,或没有辦法運用在日用工作中,但透過講師以課程引導,原來所有的問題都能藉著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等心五四運動逐步化解問題,進一步創造機會。
所有問題的因緣和合皆在不斷的變化,問題本身就是機會,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端看如何轉化或如何將問題順勢利導,藉著課程中所提及的地表層、同温層,再到超越層,不斷用許多實例演練,了解到先站在問題本身安住受創者身心,再以同理心的立場同理受創者的心情,最後以尊重堅定温和的立場超越問題本身,達到雙方和諧共識的結果。
三,定課的重要:監院常應法師關懷時,問到每天有固定作定課的請舉手,結果令他語重心長的說:凡夫俗子無明習氣尚重,每天六根攀援六麈之境甚重,唯有藉著佛法不斷的薰習,才能逐漸地消除我們的無明及擺脱我們的煩惱。因此歸依三寶的佛弟子,每天務必要定課,例如:念佛多少聲?持咒多少遍?拜佛多少拜?禪坐多少時?讀經誦經、聽經聞法等,藉著佛法的薰習,才能將無明的習氣及煩惱逐步消除,因此他殷殷勉勵大家要每天作定課,不一定要多,先符合自己的時間需要,然後逐步增上,且要有恒心,他舉例說方丈和尚每天睡覺之前一定拜二百五十拜佛。如此下去,日積月累,一定會有所收穫。
四,感恩之心:每一次的成長都是一種感恩,雖然自己有些怠惰,但在所有的因緣和合下皆能圓滿的成就,感恩這次参與成長營屏東地區十七位悦衆菩薩及潮州地區的二十二位悦衆菩薩同持同行一台遊覽車,過程中法喜充滿,分享心中感受與課程結合,真正達到理論與實際並用,更感恩護法總會的精心安非排,從都監法師、監院法師,到總會長、副總會長的關懷,到講師及所有義工菩薩的無私奉獻,為了讓地區能落實法鼓山的共識,竭盡心力,分層次、梯次陸續舉辦了成長營、禪修營、共識營,讓大家能夠溫故知新,以「心靈環保亅為主軸,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等三大教育為核心價值,以心五四、心六倫為方法,期許能實現「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最後,特別感恩方丈和尚開示時,精心繪製了四幅圖:犁田,攆平,除草,絞碎敷平等,從方丈和尚的開示中了解原來這是比喻為一個人的心地,久未耕耘,雜草叢生,必須要依此程次先翻土,壓平,除草,灌水絞碎敷平後,方可種稻子~人的修行亦復如是,每個人的心地皆清淨無染的,只因一念無明,造就了正報的身心世界及依報的宇宙山河大地,唯有勘破無始來的根本無明,見自本性,方能見自本來面目。感恩之心,感恩一切因緣成就,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