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選擇分類
關鍵字

法鼓山是一個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推動心靈環保、弘揚漢傳禪佛教的佛教團體。除了海內外各分寺院道場之外,於國內各縣市亦設有護法總會分會,作為地區弘化的據點。

法鼓山各地區分會平日多舉辦念佛共修、禪坐共修,以及各項生活禪修、互動聯誼等課程或活動,讓地區民眾透過學習、互動,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分會多位於交通便利之處,歡迎大家就近前往參與各項活動,一起體驗心靈環保的美好。

全球護法會團一覽表,每月更新,歡迎下載參閱前往參與各項活動,一起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活動表每月更新,歡迎下載參閱前往參與各項活動,體驗心靈環保的美好。
民國84年,金山地區的法鼓山信眾自發地成立了助念組,關懷金山地區的民眾。商借當時助念組組長張炫煐師兄和林明雪師姐的店面,以讀書會的方式來精進。直到隔年,因共修人數不斷地成長,共修處成立的需求日漸迫切。於是,資深信眾林正忠師兄便提供位於仁愛路的公寓五樓處所作為共修地點,並帶領成員練習法器、唱誦。為了能夠接引更多年長的民眾學佛,分會的成員們開始思考尋找一樓的屋舍作為共修地點。因此,選擇遷往金包里老街,直到民國95年搬移至仁愛路,與法鼓山社會大學同址,始改稱為「法鼓山金山萬里辦事處」,於民國109年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金山萬里分會」,作為法鼓山服務金山萬里地區及信眾共修之處。
民國83年,三芝地區的信眾在學佛的過程中,深感共修分享的重要性,於是成立讀書會,邀請何美芬師姐與楊進和師兄前來指導,可謂是早期共修的雛型。民國86年,早年即親近法鼓山的楊水圳師兄,應聖嚴法師的邀請集合地區信眾成立北海岸共修處。三芝共修處成立之初並無固定的共修場所,楊水圳師兄便慨然提供住家客廳作為共修地點,並與麥春木師兄一同帶領信眾練習法器,當時約有30多位菩薩參與共修,周一念佛、周三禪坐,這樣的共修時程一直延續到今日。之後,因共修人數眾多,必須遷移至固定且空間更為寬敞的新地點,而於民國92至現址安定下來,於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三芝石門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護法總會三石門分會」。
民國79年,在聖嚴師父前往關懷下,法鼓山第一個共修處正式成立,護法總會基隆分會的故事便在此開展。草創期的基隆共修處主要以禪坐為主,開設初級禪訓班,接引許多民眾前來學佛。民國80年,聖嚴師父前往基隆關懷當地的信眾,舉辦皈依活動,接引了許多基隆地區的民眾,也播下了深耕基隆地區的種子。共修處成立之後,地區的信眾齊聚共修的人數持續成長,對於大型的空間需求更加迫切。就在諸多地區信眾共同努力下,擇定仁五路現址作為共修場地。經過樂秀成師兄的設計規劃以及吳武藤師兄的施工執行,於民國91年落成啟用,成立了「基隆精舍」,而基隆共修處亦於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基隆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基隆分會」,於精舍內共同運作,作為凝聚基隆地區信眾學佛共修的據點,繼續推展弘法利生的各項活動。
民國88年7月30日,在十多位地區信眾的號召下,淡水共修處正式成立,這便是護法總會淡水分會的前身。當時由陳明霞師姐提供了原本作為幼兒園的一樓空間作為共修地點,約四、五十位信眾參與念佛、禪坐共修。及至民國93年,因緣使然而需要更換共修場地,金隨師姐的父親剛好在新民街有一屋舍租約將到期,經徵得謝乾務先生的歡喜應允,無償出借作為護法總會淡水分會使用,於是分會便順利喬遷至此。民國94年元旦,經過二個多月整修的共修處啟用了,同年並更名為「法鼓山淡水辦事處會」,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淡水分會」。
民國87年,北投地區的信眾多以農禪寺作為修習佛法的道場,但是共修結束即各自返家,無法產生凝聚力,因而有了成立共修處的構想。於是,由歷任召委和地區委員自發地組成委員會,展開籌設作業,當時有信眾發心出借位於北投市場附近的場地,北投共修處於是成立,直到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北投辦事處」,並於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北投分會」。兩年多後,因各方的考量,經由委員會討論的結果,希望能夠尋找一處固定的共修場所,因緣際會而有了溫泉路的場所。之後,北投辦事處之軟硬體的規劃執行,皆是由委員會的成員共同成就,並且自設一套完整而健全的制度。
早年,法鼓山透過募人募心的勸募、舉辦大型的理念推廣活動,接引許多三重、蘆洲地區的民眾前來學佛。民國85年,在推動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家家蓮社、戶戶禪堂」理念的同時,居住在此區的法鼓山資深信眾便提出能夠就近在三重成立共修點的構想,於是自發地以自家客廳為場地,齊聚共修念佛。剛開始,由對法器有所研究的念佛會副會長洪億家師兄帶領信眾們學習念佛法器的執掌,十多位信眾便約定在每周三定期念佛共修。三年後,在土城區楊紀梅師姐的推薦下,李簡市老菩薩發心出借現址作為信眾共修使用,使得三重蘆洲地區有了固定共修的場所;次年,便成立了三重蘆洲共修處,直到民國94年改稱為「三重蘆洲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重陽分會」。
護法總會社子分會成立至今已20年,現任召委黃平立師兄回溯20多年前,經常來到農禪寺參與禪修、關懷等活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經同修道友的介紹就近來到當時位於承德路巷弄的共修據點,參與共修。然而,一年後承德路共修處的租約將屆,於是黃師兄便發心提供其座落在社中街的公司地下室,作為新的共修地點,社子共修處於是成立。民國93年,因共修人數的成長,再加上因緣促成,由慈弘菩薩發心提供更寬廣的共修空間,於是護法總會社子分會再度喬遷,落腳於延平北路五段現址。民國94年始更名為「法鼓山社子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社子分會」。
早年,在法鼓山的護法系統中,將中山、士林、社子、大同劃分為一個行政區域統稱「中山區」。民國78年,聖嚴法師鼓勵信眾能夠在地區共修,當時並無固定的共修場所,多輪流於信眾家中舉行念佛、禪坐共修。直到民國79年,由熱衷禪修的劉鳳玲師姐出借韻律教室,進行每週一次的禪坐共修。民國85年,程弘慶師兄便提供了處所,作為禪坐共修的場地,中山共修處於此成立了(民國94年更名為「法鼓山中山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中山分會」)。
臨近捷運淡水、信義線圓山站及長途客運轉運站的法鼓山護法總會圓山分會,交通往來十分便利,尤其鄰近廣濶的花博公園,前往分會的途中,空氣中總流動著一股溫暖悠閒的氣息,無論是就近參與或遠道而來,每一位民眾都能帶著輕鬆、自在、歡喜的心情,來到這個溫馨的道場中,參與各種修學、成長活動,為身處緊湊都會生活的臺北人,提供一個能放慢腳步、放下煩惱思緒,讓心靈得以沉靜、安定的清涼園地。
民國78年,在法鼓山的護法會尚未成立之前,陳照興師兄、賴美杏師姐便提議在松山區成立共修點的構想,當時即以簡秀雄師兄和楊寶連師姐在慶城街的住所為共修地點,讓居住於此區的法鼓山信眾能夠更加精進修學佛法。然而,由於是臨時的場地,故當緣起緣滅時就必需搬遷到下一個共修地點,直到民國97年6月於現址安定下來。期間,法鼓山護法總會松山分會(原法鼓山松山辦事處)處曾輾轉落腳於慶城街、民生東路、光復北路、建國南路等地,皆是由信眾提供其住家作為共修場所,而提供場地的信眾亦大多為夫婦一同在法鼓山的道場修學佛法的「同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