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下午,《法鼓山的方向:萬行菩薩》讀書會剛結束,資深悅眾陳秀梅看著手中的書,心中感觸很深,這次的讀書會,是方丈和尚地區巡迴關懷活動的發酵,書中所收錄的文章,都是當年聖嚴師父對義工的開示,所提到的很多場景和內容,她十分熟悉,因為當時的她也是現場一員。
七月十三日「方丈和尚抵溫叨」來到中正萬華辦事處,陳秀梅擔任活動 主持人,與大家一起坐著時光機回到 一九八三年。「記得當年看完《正信的佛教》,就一直想拜見師父,好友帶我到農禪寺。一見到師父,心中就下定決心:這是我今生要追隨的師父!」三十五年來,她一路跟著師父安住在法鼓山,參加念佛會、禪坐會,積極投入 護法會、推動勸募。直到現在,她已是辦事處的「閃亮招牌」 ── 讓大家安心的「秀梅菩薩」。
在師父座下皈依三寶後,陳秀梅參加了師父親自帶領的佛七,體會到佛法的好,建設法鼓山實在刻不容緩。「當時缺人缺錢,師父希望我到農禪寺幫忙,所以當年我是上半天班,半天到農禪寺。那時晚上也要開會,很忙碌,但大家都法喜充滿。」她回憶當年由郭超星副會長帶頭,謝水庸師兄擔任總召,她是主持人,在全臺各地辦活動。一九九○年起,師父開始到各小組長家關懷,之後便展開全臺的巡迴關懷行。
陳秀梅記得,師父每每到小組長家裡關懷,小小客廳總是擠滿了人,大家看到師父都滿心歡喜,「因為平時要見到師父不容易,到了中南部時,甚至有菩薩跟我說:見到師父什麼事情都沒了!」當時師父是對大眾關懷開示,但每個人都感受到師父是在對自己開示,有種安心的感覺,「學佛的可貴,不就是那份安心嗎?」陳秀梅從中深刻體會到,千言萬語也比不上「直接的交流」,縱使只能遠遠看見師父,心中那份感動,久久都無法忘懷。在師父圓寂十週年,得知護法總會規畫方丈和尚地區巡迴關懷,陳秀梅一方面聯絡昔日的資深信眾,翻找整理老照片;一方面邀請第二代分享生命故事。「無論老幹或新枝,都很重要!」她說,加入法鼓山大家庭的新進菩薩們,沒有因緣親炙師父,像她一樣一路跟隨師父的資深鼓手們,肩負著承先啟後的責任,她將法鼓山當成自己法身慧命的家,世世代代都要傳承下去。
◎文: 楊雅穎
◎本文採自<護法季刊>2019.07復刊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