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走進法鼓山的花蓮勸募鼓手林玉霞,總是謙稱自己「做的不多」,其實她是護法悅眾、同修李子春背後的支柱,夫婦倆在學佛護法的路上相互砥礪,扶持向前。回想當年,李子春以「聽演講」為由,拉著林玉霞一起上林孟穎老師的「學佛五講」,即使對課程內容懵懵懂懂,在接觸法鼓山後,被聖嚴師父、法師和義工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生起了回饋心。當時花蓮辦事處能值班的義工很少,她抱著「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的念頭,除了投入勸募,也參與各組的護法關懷工作。
生命故事林玉霞後來,李子春承接護法會的任務,常需要往返各地,林玉霞便擔任起司機接送。原本對電腦一竅不通的兩人,為了各項聯繫工作,特地買了電腦,她自告奮勇學打字,就【四眾佛子共勉語】、【心經】的文字, 每天勤加練習,從打一個音看一次鍵盤,慢慢熟練到打字不必看鍵盤。隨著一次次熏習,法義也愈來愈入心,「【四眾佛子共勉語】看起來簡單,每念一次,都可以感受當中的佛法精神;有時遇到障礙,就會想到【心經】的句子,這些對我幫助非常大。」
剛學佛的前幾年,林玉霞於一次禪七期間,接到父親病危的通知,立刻向師父告假趕到醫院,在病榻前向父親分享佛法的觀念,並念佛祝福,父親的面容從痛苦轉為祥和,隔日安然往生。「當義工、參加禪七和佛七、聽師父開示,這些法喜帶給我平靜的心,圓滿處理父親的後事。」回想這段過程,她的心中依然充滿感恩。二○○一年,孫子善來的誕生讓林玉霞「措手不及」,努力想把所學應用在孫子的教養上,卻難免心力不足,起了情緒。同修問她「佛法到哪裡去了?」她當下心裡反駁:「要是沒有佛法就不能撐到現在了。」但也感受到同修的話,其實是提醒她要及時運用佛法。
即使跌跌撞撞,種種過程也讓林玉霞體會到,學佛後不代表人生順遂,但遇到挫折時,可以用佛法幫助自己找回身心的平衡。「以前孫子考不好會擔心,但想起師父教的『活在當下,不悔惱過去,不擔心未來』,也就放下了。」而孫子從小跟著他們吃素、參加助念,平安健康地長大,看在林玉霞眼裡,已經心滿意足。
◎文:林何臻
(摘自<護法季刊>2018.07 第1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