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悅眾成長營心得分享
「這次的悅眾成長營很『接地氣』,所列出的狀況都講到我們的心聲,也是我們一直想解決的。」今年一月接任臺中辦事處召委的張金榮,與十八位中部悅眾一起北上參加悅眾成長營,「大家都很感動,回臺中後又相聚一起座談,分享如何將學到的內容,與生活和執事結合起來。」張金榮分享受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將「為什麼」轉變成「如何」的思考方式。他舉例,如果自己常感冒生病,或這個不懂、那個不會,只是一直問「為什麼」,問題還是卡住,「我們需要先有正面心態正向思考,轉念去想:如何讓身體變好?如何學習把事情做好?」
十多年前,張金榮聽人說法鼓山的禪修很好,於是從初級禪訓班開始接著上聖嚴書院佛學班,擔任勸募會員、關懷員、班長,並投入護法會企畫小組,協助規畫各項課程。一路以來,舉凡團體有需要,他就接手去做。非常認同聖嚴師父理念的他,可說是「心五四」的實踐者,無論對任何人都抱持感恩的心,面對順逆境也不例外,「這讓我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輕易起退心。」
大半生都在軍中的張金榮,退休後開始規畫後半場人生,讓自己樂在學習和奉獻之中,「做義工,尤其是有領執,遇到狀況時更有機會運用佛法。」以前在軍中難得回家,現在同修、兒女都希望他待在家裡多陪伴家人。自己的成長和家人的期盼,兩者間怎麼調和?「就像與義工菩薩們所溝通的,第一就是先將家裡照顧好,先安家;第二是工作照顧好,要安業。時間許可,就盡量來法鼓山學習和奉獻。」當家人需要時,他一定盡量在家,「不能疏忽對家人的照顧。」
擔任召委後,張金榮觀察目前地區需要強化的是「活化」與「年輕化」。就像聖嚴師父所開示的,資深悅眾不但要自我成長,也要幫助新進菩薩成長,「老幹新枝」才能生生不息,讓護法體系枝繁葉茂。
「問題是墊腳石,不是絆腳石,就像佛法所說的『煩惱即菩提』。」碰到問題的時候,張金榮每每會想:如果是師父、法師遇到這樣的事,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做?「師父曾說我們所要做的,最重要的是關懷與教育。」他期許自己和護法團隊做到適切關懷,持續分享佛法,讓來法鼓山的每個人,都可以感受這個大家庭的溫暖,在這裡安住身心,成長奉獻。(本文摘自<護法季刊>2019.7 第19 期)
◎文:陳玫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