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報導】20181110蘭陽講堂:用愛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用愛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當生命走到末期,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及方式,讓我們所愛的人,乃至於我們自己,舒適、了無遺憾的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實在是門大課題。致力於推動《病人自主權法》的陳秀丹醫師,在1110日的蘭陽講堂裡,闡述如何讓病人善終的理念,她舉出種種實例,讓現場一百多位聽眾了解,生命應回歸自然的節奏,真心的關愛是讓病人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陳醫師長期在加護病房照顧末期病人,體悟了人生的無常。她表示,人一定會死,不同在於好死或歹死,在醫療現場中,病人往往因為家屬、醫生、或自己放不下,而做了過多的無效醫療,備受凌遲、飽受摧殘後才死去。「最先進的醫療是救命,還是延長痛苦?」不顧一切去延長末期病人的生命,是一種恐怖的仁慈,醫生除了積極救人外,還應考慮病人的生活品質。


當家屬陷於盲點、或種種慾念時,往往用最壞的態度,對待對我們最好的人。死亡其實是另一種方式的存在,生命的意義不在時間的長短,我們嚮往的是傳記式的生命,而非生物性的活著。醫療的目的,是為了恢復與增進病人的健康,當病人器官功能障礙無法治療,再也無法達到照顧的目的,而維生醫療的結果與病人價值觀不一時,醫生就要放手,讓病人死得有尊嚴。


病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病情,做充分的準備,坦然的面對死亡。在臨床上發現:認真生活、有堅定的宗教信仰、愈早接受死亡的人,善終的機會比較大;而真正孝順父母的子女,比較能接受父母的老病死。醫病關係不好、健保給付無效醫療、醫師養成欠缺生命教育,都會影響死亡品質,這是值得大眾深思與改進之處。


陳醫師舉出多種實例,分析比較在不同的末期處置方式中,病人如何揮別人世。其中一位老先生,還特別在臨終前一天,錄下身影,豁達的談論他對死亡的全然接受,一生中對社會的奉獻及子孫的孝順,都讓他肯定了這一世的圓滿,了無遺憾的揮別人世。老先生在生命舞台瀟灑退場的姿態,深深烙印在聽眾心底,成了最佳的生命教材。


《病人自主權法》將於明年上路,陳醫師呼籲:不必追求安樂死,在生命末期不外加維生設施,只使用讓症狀舒緩的藥物。末期的病症,是人體的自然退場機制,預立醫囑並註記在健保卡上,拒絕無效醫療,確保自己能有美好的下台身影。歐美國家沒有長期臥床的病人,他們認為,干涉他人生命末期的自然發展,是侵害人權與倫理的行為。「緩和醫療」才是全面照顧身心靈的醫療,做好疼痛控制,病人心神才會安定,才有足夠的心力道別人世。


生命教育要從小教起,醫生更要正向看待死亡,讓善生與善終,成為一種普世價值。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不要做生命的延畢生,以愛為中心做抉擇,用愛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2018蘭陽講堂《平安無事》系列講座最後一場1215日將由具有多年臨終關懷經驗的常持法師來和大家分享關懷臨終者的心法,用佛法來探討究竟的生命觀,以幫助臨終者平安走過身心靈的變化與歷程,不憂不懼揮別此生。邀請您週六下午2點到4點一起來聆聽。按此報名 ,或電(03)961-0296洽詢。

 

/郭淑娟

攝影/拍照爺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