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蘭陽行動講堂】垃圾的最後一哩路

文:鄭雅玲

認識「垃圾的最後一哩路」,啟發生活環保的心動力。12月16日法鼓山蘭陽分院,特邀宜蘭大學環工所李元陞教授帶著兩位法師及五十幾位分院的義工,走訪「利澤垃圾資源回收(焚化)廠」,實地瞭解垃圾及廚餘對環境的影響及如何被處理。

一早,眾人抵達「利澤垃圾資源回收廠」,受到廠區王翌志課長等代表熱情迎接。監院法師首先說明此次行動講堂的因緣,接著由李元陞教授說明垃圾焚化及廚餘堆肥的基本流程。垃圾焚化之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會產生15%的底渣(垃圾的殘骸),及5%的飛灰(燃燒過程揚起的灰)。底渣經過處理可成為再生粒料拌入水泥中於工程中使用;飛灰因為有毒,收集後會加入水泥固化,再送去掩埋。此外,一般大多知道PVC塑膠燃燒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卻不知若將熟廚餘混入垃圾焚燒也會產生戴奧辛。


說明完第一站,前往「底渣再利用分選廠」,途經一小座垃圾山,廠方人員說是從蘇澳垃圾掩埋場挖出來的垃圾,準備處理後再送去焚化。埋了十多年的垃圾為什麼要挖起來燒呢?原來是飛灰固化後無處可去,只好挖出垃圾,騰出空位回填飛灰。由於焚燒後的底渣之中,還是參雜許多燒不掉的垃圾,因此須透過分選廠將這些金屬、不可燃垃圾挑出來。參訪過程中,解說員突然亮出幾把菜刀,原來這些菜刀是從底渣中被分選出來的,不僅是菜刀,保溫瓶、不鏽鋼筷…等,也常被當成垃圾送進焚化爐,造成底渣後續處理的困難與工作人員的負擔。此外,底渣分選廠戶外一角,有一個裝置藝術名為「五公噸的垃圾」,外框代表五公噸的垃圾量,裡面的灰色水泥則是垃圾燃燒後產生的底渣量,讓參訪者看了很有感。

第二站前往「廚餘堆肥廠」,回收的廚餘在此以高速發酵堆肥法處理後,變成土壤改良劑(有機肥)。一進入廠房,便聞到濃濃的餿水味,工作人員整天在這樣的氣味中工作,真是不容易。處理流程的終點,是一堆堆的有機肥,但仔細一看,其中還是混雜著破碎的塑膠垃圾,雖然廚餘被轉成肥料回到大地,但這些破碎的塑膠垃圾,也跟著混入大地之中,又是再一次的污染。

最後一站來到「垃圾焚化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垃圾儲坑,儲坑上方有一支巨大的垃圾抓斗(就像大型的夾娃娃機),把垃圾反覆抓起又丟下,讓容易燃燒的垃圾跟不容易燃燒的垃圾(如掩埋場挖出來的垃圾)充分混合再焚燒。

謝秀銀菩薩分享原以為垃圾焚化爐會產生很多污染,實地參觀發現廠房很乾淨,還可利用高溫設備將污染物去除,但即使如此,還是要做好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才能減少後續的處理。陳千美菩薩分享聽到熟廚餘中的水分會造成焚化爐壽命減短及產生戴奧辛,覺得自己應減少廚餘,可以拿生廚餘做堆肥、不要把熟廚餘丟棄至垃圾中。很多人也詢問了許多有關環境的問題,如舊衣可否回收,回收後去哪裡…等與生活環保有關的問題,可見大家想要落實環保之心。

監院法師說明法鼓山提倡的心靈、生活、禮儀、自然等四種環保,都是息息相關。今天所見是垃圾後端的處理,藉此更重要是重新檢視前面的「念頭」,是「需要」還是「想要」。法師最後帶領大家一起發願「從今天起,開始做好垃圾減量」,圓滿此次的活動。
希望藉由此次參訪,讓菩薩打從內心體會垃圾減量的重要,進而落實源頭減量,讓師父提倡的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不僅只是口號。

垃圾危機親眼看 蘭陽講堂走訪資源再生場

相關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