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你,念佛念對了嗎?

你,念佛念對了嗎?

■許翠谷

念佛是許多人進入佛教的入門磚,
也是佛陀交給在家居士的一份禮物。
從念心外的佛到念出自性光明,
一句佛號就像一把鑰匙,
既能開解生命每個階段的疑惑,
也能貫通究竟甚深的法義,
此時此地,念佛好好,好好念佛。

「我不是這個家數,無煩爾爾!」明清一代高僧雪浪宏恩臨終之際,弟子們圍繞身旁念佛,念著念著,沒想到雪浪宏恩突然張開眼睛,丟下這麼一句,弟子群起嘩然…

念佛,是你的家數,你的方法嗎? 

  對許多人來說,「阿彌陀佛」幾乎是在認識佛教之前,就已經朗朗上口的一句佛號,然而「念佛」卻也是許多人在學佛多年之後,依然似懂非懂、摸不著門徑的一個法門。雪浪宏恩或許是個異數,他的故事讀來讓人震撼,但也引發我們反思:究竟為什麼要念佛?


回歸佛陀本懷

念佛,源自佛陀時代的六念法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從阿含經典中經常可以看到,當在家信眾面對病痛、生離死別,感到徬徨無助或力不從心,或者獨自旅行、身處曠野感到恐怖時,佛陀都會教導弟子以六念來正思惟,守護心念,收攝心念。  

  其中的念佛,即是一種禪觀,依著佛號,憶念佛的德行—想一想,佛陀如何走過人間的生、老、病、死,如何從永無止盡的輪迴流轉中,走向內在的覺醒與解脫。因此念佛不光是口念,更重要的是心念,念念念佛的名號、念念念佛的相好、念念念佛的功德,讓自己回歸佛的本懷,內心清淨,充滿歡喜、平安、踏實的感覺。

  念佛法門,到了初期大乘佛教有多方的開展,不僅發展出多種方便念法,如稱名、觀想、觀相等,所念的佛號也涵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而在諸佛法門中,最受釋迦牟尼佛讚歎與推崇的,便是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因為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平等接納一切的眾生,即便帶著一身罪業,只要至心十念,都能在佛的慈光中安住,所以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最有緣,也是最易入門的方法。不單是淨土修行者,包括天台、華嚴、禪宗祖師都念阿彌陀佛,最好的例子就是以指導禪修聞名國際的聖嚴法師,不僅自己念佛,也經常教人念佛、勸人念佛。

通往不同法門的鑰匙

  「念佛的殊勝,在於它是眾多修行法門之一,又涵蓋著一切修行法門。」專研華嚴與天台的學者陳英善舉例說明,天台宗運用《觀無量壽經》的觀法來修持一念三千;《華嚴經》多處提及念佛法門,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第一參,便是向德雲比丘學習如何念佛。禪宗祖師如蓮池大師、蕅益智旭更直接從「稱名念佛」入手,達到明心見性。

     一句佛號本身就貫通了高低深淺的法們:初學佛者可以在阿彌陀佛的慈忍、寬容中安頓身心;淨土行者可依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歸向淨土;禪修者也能透過念佛禪觀,返歸自性;即便原本不是修持念佛法門,遇到生命困頓、挫折,或修行停滯不前時,都能隨時依著一句佛號來提振自己,繼續用功。  

  中研院研究員單德興就分享,自己從禪修踏入佛門,每每遇到境界用不上方法時,反而是念一聲阿彌陀佛、觀想極樂世界的靜好光明,給了他跨越關卡的信心和力量。現在不管是走路、候車、運動都念佛的單德興,更深刻體會聖嚴法師所說:「念佛是不論時地、不揀根機,人人都能契入的法門。」  

  念佛,不僅可以通往各個修行法門,也能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包括日常生活的接應、生病祝福、助念關懷等。法鼓文理學院教授杜正民曾因病導致身體劇痛,原本運用禪法觀痛,但持續而劇烈的疼痛讓他漸感心力贏弱,「一痛就不由自主地掉淚,那種痛真是無法言喻。」杜正民說,什麼方法都用不上的時候,唯有輕輕提起佛號,在聲聲阿彌陀佛中轉化身心的不適,讓他概歎:「這時候還能念佛,真好!」

轉化慣性 念出自性佛

為什麼一句佛號如此有力?  

  「回想一下:生活中,我們的內心習慣注意著什麼?注意自己、關注自己。」法鼓山首座和尚惠敏法師經常帶領大眾精進念佛,他曾在佛七開示指出,習慣性地關注自我,是一種生存本能,但久而久之,順著慣性做選擇,最終只會看見自己,看不見他人,因此煩惱不斷。當前許多社會價值的混淆、生命的迷惘,多數是慣性選擇的結果。

     「念,是憶念和明記不忘,也就是注意力和憶念力。」要起到改變的力量,惠敏法師建議,從「念」著手。念佛就是教我們善用念這種心理狀態與作用,尤其我們念「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因為無量,所以可以打破人我的界線,進一步引發內在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如此一來,阿彌陀佛就不是索然無味的一句話,而能讓我們的心突破各類各樣的慣性與自我中心,生起無量無邊的善法。

  「當我散亂時,就單純以念佛來收攝心念,讓心澄淨;當我生氣時,就念佛的慈悲,調柔剛強的自我;當我懈怠時,就念佛的悲願,喚起初發心…」文字工作者齊秀玲便是在行住坐臥之間觀察自己的念頭,透過佛號調整自我、消融自我。

  就像最初佛陀教導我們的,在徬徨無助、懊悔不安時,憶念佛,坦然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個起伏轉折,從中起沃對佛、對法、對僧、對自己的信心,猶如劃破漫漫長夜的一道光明,顯發自己內在的慈悲與智慧,讓生命之華綻放,為自己也為身旁的人照路。

好好念佛 為自己開光  

  唐朝的宰相裴休,曾經延請黃糪禪師到家裡來為佛像開光,黃檗禪師對他說:「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開光?何不在你自己的心上開光?」  

  念佛就是為自己開光,當我們念念都在自心的光明之中,念念不離清淨、明覺的佛性,會發現:原來所謂的西方淨土並未離開我們的身心,當下的每一念,都能與法相應,當下就在淨土當中。或許這時候我們也就能體會雪浪宏恩的家數之說,不過是要破除弟子著像的依賴心,因為念佛不再是為了前往哪個淨土,也不是要達到高深莫測的境界,念佛就只是念佛。

來源:人生雜誌392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