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講座報導】2023/ 8/ 10【拜懺】講座 主講:果賢法師

2023/ 8/ 10【拜懺】講座

少欲、知足、知慚愧、懺悔,懺悔則安樂

迎接即將到來的農曆孝親月,法鼓山齋明別苑於10日晚間舉辦了「中元報恩地藏法會」行前講座,邀請法鼓文化編輯總監果賢法師就《拜懺50問》一書內容,以九宮格的思考模式分享拜懺時應有的作法與心態,讓學佛者深入理解慚愧懺悔的真義,進而體會懺悔之中得安樂。逾150位民眾與義工10日晚間風雨無阻地來到齋明別苑上課,在果賢法師梳理的脈絡中,以觀察實相之理來達到滅罪之懺悔。

果賢法師在這場講座中,特別以九宮格方式介紹懺悔的意義。法師以懺悔為中心,藉由外圍的八個疑問「Who、Why、What、Where、How、Whom、When、Other」來理解為誰而懺、為何而懺、如何懺悔等不同面向。

法師以「播種前先清乾淨田地雜質」為喻,由於無始以來,我們早已藉著身口意或六根造作出無數罪業,在內心與外緣中形成諸多阻礙,唯有懷抱著懺悔的心承認自己過去的造作,並將無量無邊的惡業懺除淨盡,才有可能遠離三障的纏縛。

而在第一堂課中,果賢法師也拋出許多問題給大眾深思,像是「何時第一次感到自己有業障?」、「今天會來上課的原因?」、「拜佛真的能消業障嗎?」眾人紛紛提出想法,而法師也告訴大家,每個人出生時的果報身其實都是中性的,但只要有行為就會產生業力,「所以任何事情的發生,不會無因無緣,即便釋迦牟尼佛也因過去世在魚頭上打了三下,而在今生受了頭痛三天之報,所以人一定要歡喜受業,受過了,業才會消。」他說。

但而在受業時,內心若能升起懺悔之心,心就能柔軟,也才能真正接受所有的因果,而後,若能懷抱著善念,一方面不再由著六根再造其他新秧,二方面也發願以後不再犯,這樣的過程就能讓自己「痛而不苦」。

今日參與拜懺課程的民眾在法師現場提問及啟發下,內心產生了許多思考反省,目前就讀佛學課的陳淑芬就說:「沒上佛學課之前,不知道人有業障,以為人生就是開心地過日子,只要記著快樂的事就好,但上佛學課後並遇到一些事情才體會到自己業障很重。」而果賢法師也提醒大眾,真正的懺悔是可以帶給人希望,而不是沉重感,就如同聖嚴法師曾說過的一段話:「少欲、知足、知慚愧、懺悔,懺悔則安樂。」

齋明別苑拜懺講座第二堂課將在8/17晚間舉行,屆時果賢法師也將繼續以《拜懺50問》為參考書目進行分享,也請大眾在法會舉辦之前把握機會了解懺悔的意義,從中體會身心安定與安樂自在。

文:江欣怡
圖:吳秀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