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小字級
中字級
大字級

2023/8/21~25【梁皇寶懺】常林法師說法開示

【2023/8/21】
  今年梁皇寶懺法會開示說法由常林法師擔任,講題為「禮梁皇寶懺,行普賢大願」。三年疫情讓許多人的生活產生變化,難免對未來感到茫然或失去信心,因此,法師希望藉由此次說法因緣,幫助大家在面對外在巨變時,能以 普賢菩薩 為榜樣,發無比菩提大願,加以堅定行動,來改變自己、生起信心,並活出熱情、走出新局!

  自8/21起,法師先說明「普賢行願與梁皇寶懺」關係,接下來四天將依序分享「普賢十大行願」。

  法師就三個面向說明「普賢行願與梁皇寶懺」二者關聯:

  一、普賢菩薩的行與願:普賢菩薩以「大行」聞名,是一位勇於實踐理想的行動家,貫徹「以願導行、以行踐願」。發願與行願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若發了願卻不實踐,則是空願,無願任意行,則漫無目標! 但普賢菩薩的十個大願,無盡、無邊、永無休止,這無窮願海怎麼行得完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極短的一剎那中,就含有無量的過去現在未來,把握剎那修行,便能契入普賢萬行,儲備成佛的資糧。

  二、梁皇寶懺仰叩普賢:在我們熟悉的幾部懺法——《慈悲三昧水懺法》、《藥師懺》及《梁皇寶懺》的懺儀中,都收錄有《普賢觀經》偈頌文。在《梁皇寶懺》禮懺之初,「仰叩普賢行王,運想香花, 供養十方調御。」即是希望在禮懺當中,能夠得到普賢菩薩的加持,達到懺悔清淨的作用。普賢菩薩勤修佛法,護持大乘經典,也勸修懺悔法門,「懺悔業障」就是菩賢菩薩十大願之一,因此,普賢菩薩和懺悔法門的關係非常密切。

  三、拜懺是改變的轉捩點:聖嚴師父曾說「懺悔,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拜懺的功用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法師要我們一旦進入壇場後,就要保持正念、正知,心不攀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拜懺時眼睛不只要將懺文看得清楚入心,耳朵要專心聽聞大眾的梵唄音聲;口則要誦念懺文,一字一句念得明明白白。如此念念不離,身體至誠禮拜,心隨懺文,生起慚愧心、懺悔心,用全部的生命來拜懺,如此必能懺悔得清淨。

  最後,法師勉勵大家藉由拜懺,卸下身心重負,提起願心,淨化改變向前行,許自己一個「從心開始」的未來!


【2023/8/22】

  第二天開示主題為「普賢十大願」的第一大願——禮敬諸佛,及第二大願——稱讚如來。

  常林法師首先分享第一大願——禮敬諸佛。在《普賢菩薩行願讚》的偈頌中提到:「所有十方世界中,一切三世人師子,我今禮彼盡無餘,皆以清淨身口意。身如剎土微塵數,一切如來我悉禮,皆以心意對諸佛,以此普賢行願力」。普賢菩薩能毫無遺漏地用清淨三業,來向十方三世的每一尊佛禮拜致敬。又因普賢菩薩已經獲得心意清淨,能運用無礙,故能於同一時間,不動本身就到十方遍禮一切諸佛,這是華嚴境界的重重無盡法門,也是普賢菩薩不可思議的心量所現。 而「禮敬諸佛」有三個好處及功能:

  一、禮佛消融自我:聖嚴師父曾說,修行難有進步或煩惱多的人,都是「自我中心」的作祟,透過拜佛能消融自我,化解種種執著、恐懼及憂慮,智慧和慈悲也會自然湧現,這就是禮佛的功能。隨後法師分享了波斯匿王小公主——金剛女的故事,提到她經由禮拜懺悔,面貌由醜陋轉而相好,可見,懺悔禮拜的力量是很大的。

  二、禮佛培養恭敬心:禮佛能培養我們的恭敬心,降伏我慢。藉由外相的禮拜,可以去除驕慢習氣,進而在生活中能漸漸提起覺性返照,當念頭一起,隨即覺照,照破煩惱。

  三、禮佛增長福慧:「念佛一句,罪滅恆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若能以至誠恭敬的心,如佛在前一般地念佛、禮拜,就能滅除無量罪業,且增長福慧。

  接著,法師分享第二大願——稱讚如來。「於彼無盡功德海,以諸音聲功德海,闡揚如來功德時,我常讚歎諸善逝。」十方三世諸佛具有如大海般深廣地無盡功德,普賢菩薩都以無量的言語、音聲來闡揚佛的功德。 為何需要稱讚如來?法師分享「鈴聲比丘」及「歌伎盧媚」的故事,說明眾生內心有種種嫉妒、驕慢等煩惱,因而容易犯下口過,所以要學習普賢菩薩以虔誠心來懺悔,並常修「稱讚如來」,讓口業清淨。讚佛功德非常殊勝,能「闡揚」諸佛如來的功德,「鼓勵」眾生信佛學佛,「督促」自己努力修行菩薩道。

  法會梵唄就是「禮敬諸佛」及「稱讚如來」最好的法門,法師最後鼓勵大家,要把握殊勝拜懺因緣,恭謹隨著懺文一稱念一禮拜,讓每個頂禮,都是禮敬諸佛,都是稱讚如來,每一聲佛號都跟慚愧懺悔及慈悲祝福相應!


【2023/8/23】

  第三天開示主題為「普賢十大願」的第三大願——廣修供養,及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常林法師首先分享第三大願——廣修供養。偈頌中提到:「以勝花鬘及塗香,及以伎樂勝傘蓋,一切嚴具皆殊勝,我悉供養諸如來。以勝衣服及諸香,末香積聚如須彌,殊勝燈明及燒香,我悉供養諸如來」。普賢菩薩不僅僅是在某一個時間供養,而是時時刻刻、毫不間斷地修行供養。

  用甚麼來供養呢?在懺文中提到有十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珠、寶、衣。供養的精神主要是藉事顯理,以事來啟發內心,回歸於理。供養的心意貴在恭敬虔誠,法師分享「貧女點燈」故事,說明即使以同等財物布施,由於心念不同,所得的果報也會有所差別。

  另一段偈頌:「所有無上廣大供,我悉勝解諸如來,以普賢行勝解力,我禮供養諸如來。」說明一切供養中以「法供養」最為殊勝。所謂法供養即是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代眾生受苦、勤修善根、不捨菩薩業及不離菩提心。如法修行, 將法融入自心便是最上的供養,若能發菩提心,利樂眾生,功德更是難思難議。

  接著,法師分享第四大願——懺悔業障。「我曾所作眾罪業,皆由貪欲瞋恚癡,由身口意亦如是,我皆陳說於一切。」也就是要以至誠悔過的心來發露懺悔,乃至修種種善法,藉以滅除無始以來的業障。

  而懺悔很重要的是要發露陳說,但眾生反省力弱不知如何陳說,所以祖師大德慈悲制定了懺法,引領我們依據懺文來一一陳說發露。拜懺時,不需用力推敲回憶,只管用心跟著儀軌好好用功懺悔即是。

  「業不重不生娑婆,障不重不為凡夫。」業障即是眾生過去行為所引起修行上的障礙,甚至修行無法得力、難以進步,也是業障的顯現。而眾生所能認知到的業障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法師鼓勵大家「必須不斷地懺悔」,如同普賢菩薩一樣。法師接著藉「印度月氏王」的故事,說明不再造惡如同熄火,廣修善法即是為熱惱的習氣注入冷水。

  如卷七懺文,法師勉勵大家應珍惜自己的善根,時常感念三寶恩,學習實踐普賢菩薩大願——廣修供養及懺悔業障。有懺悔、有願行,就能感得三寶慈光加被而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法師最後祝福大家,願這期法會是大家生命改變的轉捩點,懺悔得新生。


【2023/8/24】
  第四天開示主題為「普賢十大願」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第六大願——請轉法輪,及第七大願——請佛住世。

  常林法師首先分享第五大願──隨喜功德。「所有十方群生福,有學無學辟支佛,及諸佛子諸如來,我皆隨喜咸一切。」無論是凡夫、或聖者,小乘或大乘,普賢菩薩對他們的功德,無不隨喜讚歎。

  為什麼要修隨喜功德呢?法師提到眾生都有自私性,見他人失敗,就暗自歡喜,見有人成功或得到利益,就難受不平。這都是因為我慢、嫉妒習氣使然,因此要用隨喜功德來對治。

  現在流行幸福學及快樂學,表示有很多人想獲得快樂安樂,法師告訴我們,佛法提供的幸福妙方就是隨喜心。在任何情況下,先不去苦惱自己是否快樂,只為了眾生隨喜,對別人的幸福由衷地感同身受,自己自然就能快樂。 - 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隨境而喜,隨事而喜,隨人而喜。時時保持隨緣歡喜的性格,不受外境影響,也就能解脫自在了。

  法師接著分享第六大願──請轉法輪。「所有十方世間燈,以證菩提得無染,我今勸請諸世尊,轉於無上妙法輪。」普賢菩薩為使一切眾生都有聞法得度的因緣,勸請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乃至大善知識宣說佛法。

  佛法的延續,有賴所有佛教徒來共同承擔。佛陀曾教誡弟子們,應該分散四處遍灑甘露,讓佛法像水一樣,流向十方。做為佛教徒,如果我們從佛法獲得利益,卻只是秘而不宣,不跟他人分享,那佛法就會滅絕。因此,法師鼓勵大家應該熱誠地鼓勵他人來聞法、修行,使得更多人對佛法產生興趣,就能讓法輪無休止地繼續轉動下去。

  最後,法師分享第七大願──請佛住世。「所有欲現涅槃者,我皆於彼合掌請,唯願久住剎塵劫,為諸群生利安樂。」說明所有一切諸佛即將現涅槃相時,普賢菩薩都會前去向他們合掌勸請,為了利樂更多眾生,能永住世間。「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生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現在我們已經無法從形象上見佛了,要如何像普賢菩薩那樣地表達請佛住世的心意呢?法師強調,佛色身雖已入滅,但是佛弟子若能恪遵佛陀教誡,勤求精進,落實修行,就能圓滿得度因緣。且在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中,輾轉流布佛法,實踐佛陀遺教,也就是實踐請佛住世的願行了。

  《梁皇寶懺》懺文進入尾聲,法師鼓勵大家隨著第八、九卷懺文,觀想與六道眾生一起同心禮佛,讓一切有情都能種下成佛之因。在一瞻一禮中,懇切地請佛住世、請轉法輪,讓佛法能永遠流傳,利樂一切眾生。生活中,則練習無時不刻不分對象隨喜讚歎,那麼,我們就是最快樂的人。


【2023/8/25】

  最後一天開示主題為「普賢十大願」的第八大願——常隨佛學、第九大願——恆順眾生、第十大願——普皆迴向。

  常林法師首先分享第八大願——常隨佛學。「於諸如來我修學,圓滿普賢行願時,願我供養過去佛,所有現住十方世;所有未來速願成,意願圓滿證菩提,所有十方諸剎土,願皆廣大成清淨。」普賢菩薩已是大解脫的菩薩,他仍然永無止盡的學習,用無數身體,追隨無量諸佛,時時修學無量法門。

  很多人誤解佛教是消極遁世的,法師說明其實剛好相反,佛法是教育我們要對生命保持超越態度,超越一切我們認知的極限,盡未來際不斷地自我提昇,不斷地自利利他,是最積極、最開闊及最有價值的生命觀。

  法師接著分享第九大願——恆順眾生。「常行隨順諸眾生,菩提妙行令圓滿。普賢行願我修習,我於未來劫修行。」此願說明菩薩行者修持普賢行願,必須恆常隨順眾生需要,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

  「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法師引了文殊菩薩善巧度化性情粗暴人民的故事,說明恆順眾生並非毫無原則的隨順,而是要站在教化的立場,善用四攝法——愛語、布施、利行及同事,根據眾生個別的情況,找出最適合他學佛修行的方法。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練習,時常從對方的角度理解和著想,只要反覆練習,自我的堅固執念,就會隨著心量擴大而變淡,最後,真正得利的是自己。

  最後,法師分享第十大願——普皆迴向。「如妙吉祥勇猛智,亦如普賢如是智,我當習學於彼時,一切善根悉迴向。」這是前九個行願的總結,統攝所修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使眾生都能善根成熟,一起來實踐普賢菩薩十大願。

  功德是自己修的,為什麼能夠回向他人?法師提到因為眾生的法界是相感召的,如同山谷間的回音,因迴盪共鳴而得以遠聞。也像火焰可以一傳十,十傳百,而火焰自己的光明卻沒有任何減損,因此,光光相照,功德可以再增功德。

  修行普皆迴向能培養我們實踐「三輪體空」——奉獻不分對象,布施不求回報。而發願迴向有沒有盡頭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眾生不可能窮盡,我的回向發願也不會窮盡,虛空不可能窮盡,我的回向發願也不會窮盡」。

  普賢十大願是行持菩薩道的標竿,貴在實踐行動力,只要發心,任何人都能做得到;只要發願,就能產生引導生命方向的力量。最後,法師期許大家要自行用功保任,讓普賢菩薩的願力,溶入我們的身心,並藉由定課習慣,開啟積極行願的每一天。

TOP